邏輯思維是現代化進程中所不可或缺的人才素質,也是目前的熱點教育需求。那麽,從什麽時候開始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比較好呢?
麥吉方舟從國外教育專家的研究中發現:兒童在3歲以後就會進入到一個大腦迅速發育的時期,這個時間段是一個非常寶貴的窗口,如果錯過這階段,等上學之後才開始讓孩子從課堂上培養思維,就可能使孩子在理解力、分析力上落後於人,打擊孩子的學習熱情。
那麽,家長要怎樣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呢?
孩子在學齡前階段,具體形象思維占優勢,需要針對他們的年齡特點來進行引導。市麵上有很多教材與培訓機構,但是,孩子最容易受到的影響來自於家長,平時家長就應該多注意給予孩子鍛煉邏輯思維的機會。
具體實施的訓練方法其實不難,比如在日常生活交流中,家長們就可以注意使用這三組詞匯,啟發鍛煉孩子的思維能力。
1. 因為……所以……這是最簡單也是可以最早著手的教育:從孩子開始學說話的時候,就可以讓他們和爸爸媽媽對話時接觸“因為”“所以”這一對詞匯,並且慢慢引導他們自己開始使用。
這需要父母有意識地主動對孩子陳述因果關係,最好與孩子身邊的事物結合起來。這個時候孩子的思維還處於具體階段,不容易理解抽象概念和複雜的推理,所以他能夠親眼看到,親身體驗到的簡單因果關係最容易被孩子理解。
比如“因為下雨,所以寶寶要打傘”;“因為爸爸大,寶寶小,所以爸爸坐大椅子,寶寶坐小椅子”。這樣既可以教給孩子語言與邏輯,也可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。
2. 如果……就……當孩子能夠理解身邊事物之後,就可以引導孩子進行假設與推理分析了。
與因果關係一樣,教育孩子推理判斷也需要由淺及深。一開始可以讓孩子先理解“用語言規範行為”,也就是將日常行為規範具體化,讓孩子能夠通過語言描述,理解自己什麽樣的行為會使爸爸媽媽高興,什麽樣的行為會使爸爸媽媽生氣。並且推己及人,不但能理解分析自己的行為,把它歸納表達出來,還可以分析其它人的行為及後果。比如在給孩子講故事的時候,就可以誘導孩子分析:“小熊如果自己到森林裏玩會迷路,迷路就會回不了家,回不了家它會著急的。”
不僅於此,還可以讓孩子多多參與家務勞動、遊戲、集體活動等項目,讓孩子靠自己的能力判斷“我應該做什麽”。既可以讓孩子現場檢驗自己的推論,從即時反饋中提升求知欲,也可以讓孩子通過多方麵的接觸來開闊眼界、拓展思維。
要注意的是,這個階段的孩子知識量儲備還不夠,會建立起錯誤的因果關係,產生一些“荒謬”的推論。其中一些有趣的發散性思維可以鼓勵,但是一定要在動手實踐過程中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,防止孩子因幼稚而嚐試“電燈通了電能發光,我通了電也能發光”這種的危險性操作。
3. 為什麽?相信每個家長都有切身體會:當孩子已經具備基本的理解能力和語言能力之後,他們就會對身邊各式各樣的事物開始產生濃厚興趣,不停地提出各種疑問。
這種時候,父母要給出一個因果關係的解釋,幫助孩子從邏輯關係上理解這個問題產生的原因。有時候,這些問題可能回答起來需要極大的知識儲備,甚至超出孩子所能理解的範疇,或者超過父母的知識儲備。這又要怎麽辦呢?
這時就可以讓孩子繼續外擴“學習”的概念了。孩子將會知道,有些事情問爸爸媽媽,爸爸媽媽也不了解,但是我們可以去讀書、聽課、查字典、上網搜索,這樣就能明白更多東西。如果這一步做得好,就可以培養起孩子的學習興趣與自學能力,孩子將視學習為解答自己疑問的好辦法,而不是被家長強迫進行的“懲罰”。這種觀念在將來會起多麽重大的作用不言而喻。
培養孩子的邏輯思維與數理思維還有很多方法,今天麥吉方舟為大家介紹最簡單的一種。不過,無論多麽簡單的法子,都要長期實行,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。孩子思維發育有快有慢,一時學不會不需要著急,最重要的是:在孩子建立起思維體係的時候,為他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,這樣,隨著孩子慢慢長大,一套良好的邏輯思維體係也就會自然建立。良好的思維模式不但可以讓孩子在學習中領先別人一步,更重要的是,非凡的思維模式將使孩子擁有分析處理各種複雜問題的能力,在今後的人生中自如處理他所麵對的挑戰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。
© 1996 - 2019 擔驚受怕網 版权所有联系我们
地址:交河村